如果把痘痘的发生比作一场火灾,那么旺盛的皮脂分泌就像是提供了充足的“燃料”,炎症和感染是熊熊燃烧的“火焰”,而毛囊口角化异常,则是点燃这场火灾的、较关键的“火花”。它是痘痘形成链条中较起始的环节,是所有后续事件的病理基础。理解这一机制,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痘痘形成黑箱的一把钥匙。
我们的毛囊皮脂腺单位,其结构好比一个“管道系统”。皮脂腺生产的皮脂,需要通过毛囊导管这个“管道”输送到皮肤表面。管道的内壁衬着角质形成细胞。在正常情况下,这些细胞会有序地增殖、分化,并以较小的、肉眼不可见的颗粒形式脱落,随着皮脂顺利排出,保持管道通畅无阻。然而,在易长痘痘的个体中,这个过程出现了故障。毛囊漏斗部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速度异常加快,同时,细胞的“粘附性”显著增强,它们不再容易正常脱落,而是大量堆积在毛囊导管的内壁上。
这种异常的细胞行为,导致毛囊导管口径逐渐变窄,管壁增厚,管道变得不再通畅。与此同时,皮脂腺却在激素的刺激下,加班加点地生产皮脂。出口变小了,却还在不断涌来,其结果必然是堵塞。被堵在里面的皮脂、角质细胞团块以及一些毛发共同形成了一个微小的、封闭的“囊袋”,这就是较早期的痘痘皮损——微粉刺。它是尚未发炎的痘痘雏形,临床上可能表现为肉眼不易察觉的皮肤微小隆起,或可触及的细小颗粒。
这个封闭的环境创造了绝佳的厌氧条件,并为以皮脂为食的痤疮丙酸杆菌提供了大量繁殖的温床。细菌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和其他具有刺激性的代谢产物,这些物质能够穿透毛囊壁,吸引炎症细胞聚集,将原本封闭的、非炎症性的微粉刺“点燃”,推向炎症性痘痘的阶段,表现为红、肿、热、痛的红色丘疹或脓疱。因此,纠正毛囊导管的异常角化,恢复其通畅性,是预防和处理痘痘较为重要的方向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