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,但有些药物在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同时,也可能产生一个令人烦恼的副作用:诱发或加重痘痘。这种由药物引起的痘痘,称为“药物性痤疮”,其形态可能与传统痘痘相似,但分布、发病年龄和特点可能有所不同。识别出致痘药物非常重要,因为停用或更换药物通常是解决这类问题较有效的方法。
较容易引起药物性痤疮的当属糖皮质激素,无论是系统口服或静脉注射,还是长期大面积外用强效激素。激素致痘的机制主要是其强大的免疫抑制和促皮脂分泌作用。它能迅速导致皮脂腺增生和皮脂分泌亢进,通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、大量红色的、形态单一的毛囊性丘疹和脓疱,好发于躯干、上臂和面部,但粉刺相对少见。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激素后。
另一大类常见的致痘药物是雄激素或具有雄激素样作用的药物。这包括直接用于治疗的睾酮、某些蛋白同化激素,以及一些能间接提升雄激素活性的药物,如某些促合成代谢的类固醇。它们直接刺激皮脂腺,导致油性皮肤和痘痘。此外,一些抗癫痫药(如苯妥英钠、卡马西平)和抗结核药(如异烟肼)也可能引发痘痘样药疹,其机制可能涉及复杂的免疫和炎症反应。
特别需要提醒的是,某些新型靶向抗癌药物,特别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,几乎都会引起一种特殊的痤疮样皮疹。这种皮疹通常表现为突发性的、剧烈的、瘙痒或疼痛的毛囊性脓疱,主要分布于面部、头皮和躯干上部。其发生机制与抑制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皮肤的正常功能有关,导致毛囊炎症和角化异常,这与传统痘痘的病理有所不同。因此,在使用任何药物期间出现新发或显著加重的痘痘,都应主动向医生咨询,排查药物因素的可能性,切勿自行停药。